第244章 愚蠢的弟弟_我的姑父叫朱棣
86文学 > 我的姑父叫朱棣 > 第244章 愚蠢的弟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44章 愚蠢的弟弟

  第244章愚蠢的弟弟

  救命靠的是寻医问药,不是求什么药王菩萨。

  朱棣这个天子,还挺唯物的。

  徐景昌颇为欣慰。

  朱棣看着面带得意之色的徐景昌,他冷笑道:“说吧,你给老大出了坏主意,让他对诸王下手,你到底什么打算?”

  徐景昌猛然一惊,怪叫道:“陛下,收王府建学堂,不是我的主意!”

  他这话一说,别说朱棣了,就算是徐皇后都不信。

  朱高燧更是嚷嚷道:“敢作敢当,你就认下了能怎么样?老大那么老实,他能干得出来这么离谱的事情?”

  这下子徐景昌也无语了,他环顾四周,发现姑姑也是绷着脸,一副何必自欺欺人的神色……

  徐景昌郁闷了,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,什么叫自己挖坑自己跳……经过这两三年的折腾,他不敢说臭不可闻,也是人厌狗嫌。

  有什么坏事,都会扣在他的头上。

  可问题是这个骚操作真不是他干的,分明是朱大胖子自己搞出来的。

  徐景昌又意识到了一件事,应天的大胖猪绝对不简单,这家伙扮猪吃老虎的功力深着呢!怪不得能笑到最后,把老爹兄弟都给骗过了!

  “反正不管怎么说,让诸位藩王去收缴寺庙祠堂,是我的主意……我只是顺水推舟,借了太子的建议啊!”徐景昌还在努力为自己争辩。

  可大家伙自动忽略了后面的话,朱棣更是直接问道:“伱要征收祠堂寺庙,用意何在?”

  徐景昌笑道:“陛下,那废掉孔府祭祀,道理又何在?”

  朱棣浑身一震,稍微思忖,便觉豁然开朗。

  这是要彻底洗牌!

  徐景昌给边疆治理开出的药方是废卫所,建立农场。用卫所官带领手下将士,屯垦戍边,必要的时候,引入奴隶劳作,增加商品粮数量,加强北方的自给自足率。

  这个道理说得通。

  在针对藩王这一块,他的提议是进行培训,授予他们一些产业,简言之,身为宗室,可以发财,但是兵权土地就不要想了。

  这个在道理上也说得通。

  但是这两条策略,就能顺利落实吗?

  想什么呢?

  梦不是这么做的。

  遍览史册,正确的方略,弄到了下面,严重变形,甚至南辕北辙,都是屡见不鲜。否则的话,改革也不会那么困难了。

  “陛下请想,不管是建农场,还是兴产业,都需要什么?”

  朱棣哼道:“自然是要人才。”

  徐景昌笑道:“陛下说多了,其实只要人就够了。”

  朱棣怔了下,朱高煦却捕捉到了徐景昌的意思,他闷声道:“父皇,表弟的意思是要干活的人!”

  朱棣更是一惊,“人?遍地都是,还有什么难的?”

  这回不用徐景昌了,朱高煦仰天长叹,眼泪都出来了。

  “父皇啊,孩儿忙活了两年多,你可知道孩儿受了多大的委屈吗?”

  他这一哭,把朱棣都吓坏了。

  “你还委屈?俺光看你发财了,你的家产比内帑都多!”

  朱高煦委屈巴巴的,“孩儿是挣到了钱,可这钱也挣的着实辛苦啊!”

  徐皇后看在眼里,也好奇道:“老二,你就是个闷葫芦,有什么都装在心里,不愿意说出来。正好咱们一家人,你就把肚子里的苦水倒出来。老百姓不是说嘛,不能光看贼吃肉,不看贼挨打。”

  这话更让朱高煦憋屈了,敢情他成了贼了。

  在应天办作坊,最大的难题就是招工。

  没错,遍地都是人,可是能进作坊的没几个。

  朱高煦最初想从城里招募工人,但是很快他就放弃了……城里确实有善于纺织的工匠,但是这些工匠普遍都在自家干活。

  说白了,就是家庭作坊。

  有的只有一两架织机,多的三五架。

  母亲带着女儿干,或者婆婆领着儿媳妇忙活……她们纺织,男人帮着采买丝线,出售丝绸。同时在打点零工,或者开个小铺子。

  虽说算不算大富大贵,但是供应一家的生活,绝对没有问题。

  让他们进作坊,去跟成百上千一起织丝绸,那是想也不要想!

  能当小老板,凭什么进厂拧螺丝啊!

  古往今来,道理都是一样的。

  朱高煦不得不把心思放在农村,希望招募农民……然后朱高煦就彻底玉玉了。

  因为招募农民的难度,远在市民之上,老百姓根本不愿意。

  “是你开的钱少了吧?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这个道理你不懂?”朱棣幽幽道。

  朱高煦哼道:“父皇,你说的容易,要给多少钱?我能赚多少?你总不能让我赔钱吧!乡下的百姓,不管有田产的,还是没田产,只能租种土地的。他们都把种田视作正途,当工匠是逼不得已,是下等人干的。”

  朱棣眉头微皱,思忖道:“种粮能吃饱肚子,丝绸可不能填肚子,也有这么一说。”

  朱高煦气哼哼道:“明明是穷苦百姓,还非要说什么父母在不远游,他们连村子都不愿意出。我想招募女工,麻烦更大了,说什么男女授受不亲,女人应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。还有人造谣,说我要骗女人去秦淮河当妓女……父皇,我堂堂一个亲王,被污蔑成了开青楼的,我冤枉啊!”

  居然如此!

  朱棣怒目圆睁,“谁说的?诬陷皇子,怎么不抓起来?”他转头看向徐景昌,“你不是管着锦衣卫吗?老二受了委屈,你不帮他出头?”

  徐景昌两手一摊,“陛下,臣是爱莫能助。”

  “为什么?难道你不愿意?”

  徐景昌老实道:“不是不愿意,而是做不到,毕竟监狱就那么大,除非您再给我增加一百倍的监狱,才能装下说闲话的人。”

  朱棣瞠目结舌,忍不住喃喃道:“竟然会这么多?”

  徐皇后好奇道:“老二,既然这么困难,你又是怎么凑够那么多工匠的?”

  朱棣也盯着自家老二。

  朱高煦叹道:“这事还多亏了表弟,他办的学堂,培养了许多工匠……再有接下来太湖发大水,浙西几十万人流离失所。我下去和老百姓谈改稻为桑,顺便招募了不少人,有男有女,他们都在我的纺织作坊干得很好,现在也收入颇丰,比一般的农户富裕。”

  徐皇后不由得问道:“既然日子过得好了,想必以后招募工匠,不会那么难了,你也算是苦尽甘来。”

  朱高煦苦笑着摇头,“母后,事情哪有那么简单,我算是看明白了,那些士绅地主,巴不得把老百姓拴在乡下,根本不许他们出来做工。表弟要干的事情,分明是虎口夺食。”

  朱棣颇为惊讶,“竟然如此?徐景昌,老二说的可对?”

  徐景昌点头道:“汉王殿下看得很清楚……臣本以为人人爱财,谁都想发财,能多挣一点,有什么不好的。可渐渐的,臣明白过来,有些老百姓,他们并不是这么想的。因为出来赚钱,那是要承担风险的,至少要离开乡村,进入城镇,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空间,失去宗族亲友的庇护,他们不敢。再有,许多老百姓干脆就相信命!”

  “命?”

  “对,有些人就是,自己是受穷的命,一辈子劳碌,一辈子受穷。瞎折腾没用,还不如老实认命呢!”

  朱棣深吸口气,摇头苦笑,“朕若是认命,只怕就死在了建文手里了。”

  沉吟片刻,朱棣才道:“徐景昌,那依你之见,这事情要如何是好?”

  徐景昌道:“陛下,其实这事情咱们一直在努力了……比如推翻孔家的祭祀,改变道统,重定官学正统。这就是从根子上改变。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事情落实下去,建学堂,兴教化,就是要把原来旧的那一套,一扫而空,换上新的。唯有如此,才好做文章。”

  朱棣恍然长叹,“朕明白了,所以拆了庙宇祠堂,就是为了这事?”

  徐景昌道:“没错,只有如此,才能撼动世家大族,从根子上解决他们……没了大族阻挠,陛下要整顿财税,也会容易许多。眼下孔家已经被解决了,诸位藩王又低头了。至尊至贵的两家都如此了,其他人也别想例外!”

  朱棣浑身震颤,只能说这盘棋真是够大的!

  “徐景昌,朕能得到什么好处?”朱棣幽幽道。

  “陛下能得到整个天下权柄,能拿到无与伦比的财富,能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!”

  朱棣默默听着,许久之后,他突然一拍桌子,震得碗筷乱响,他放声大笑,“既然如此,朕没有个不支持的。”

  朱棣的心彻底有底了,转过天,齐王朱榑从天津回来,一见面就跟朱棣抱怨。

  “陛下,臣弟现在连个住处都没有,好歹赏赐臣弟一点,臣弟也好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。不然您的几个侄子侄女就要上街乞讨了。”

  朱棣看了看他,呵呵道:“你现在是不是还怨恨定国公啊?”

  朱榑愣了下,只能道:“臣是觉得他有些不地道……”

  “糊涂!”朱棣毫不客气骂道:“定国公都把金山给你了,你却还是睁眼瞎!”

  齐王大惊,“陛下,臣弟委实听不明白啊!”

  朱棣哼道:“你听不懂,朕就告诉你,你抄了寺庙,有了人没有?”

  “有。”

  “有钱没有?”

  朱榑愣了,他是刮了不少金漆,但总有些不好意思……

  朱棣哼道:“蠢材啊,还不去码头圈地吗?你想让别人捷足先登啊?”

  齐王愣了许久,突然扭头就跑,嘴上还说呢,“谢陛下恩典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860bo.com。86文学手机版:https://m.860bo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