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六章 图谋(二十二)_远东1938
86文学 > 远东1938 > 第四百七十六章 图谋(二十二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七十六章 图谋(二十二)

  “因此在以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中,最常见的情况是以两条主要原则作为其特征:第一,生产手段(资本)是私人所有的,所有者以他们认为是最恰当的方式来处置它们;第二,劳动合同是自由的。当然在这个意义上的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。尤其应当注意到,通过长期艰苦的政治斗争,对于某些行业的工人来说,他们已取得了形式上多少有点改善的“自由劳动合同”。但从整个看来,今天的经济同“纯粹的”资本主义并没有多大差别。

  经营生产是为了利润,而不是为了使用。并没有这样的规定:凡是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总有就业机会。“失业大军”几乎一直存在着。工人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。既然失业的和报酬微薄的工人提供不出有利可图的市场,消费品的生产就受到限制,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困难。技术的进步经常产生的是更多的失业,而不是使劳动负担普遍有所减轻。追逐利润,加上资本家之间的竞争,使资本的积累和利用不稳定,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不景气。无限制的竞争导致劳动力的莫大浪费,也导致个人社会意识的消沉;这我在前面已提到过了。

  这种对个人的摧残,我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祸害。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蒙受其害。人们还把夸张的竞争姿态教给学生,训练他们对好胜喜功的崇拜,以作为他们未来生涯的一种准备。

  我深信,要消灭这些严重祸害,只有一条道路,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,同时配上一套以社会目标为方向的教育制度。在这样一种经济制度里,生产手段归社会本身所有,并且有计划地加以利用。计划经济按社会的需要而调节生产,它应当把工作分配给一切能工作的人,并且应当保障每一个人,无论男女老幼,都能生活。对个人的教育,除了要发挥他本人天赋的才能,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,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。

  然而应当记住,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。计划经济本身还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。社会主义的建成,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—政治问题: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,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?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,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?”①

  良久,掌声次第响起,发言者愕然地发现周围出现了一大群听众。

  “对不起,你们来了很久吗?”

  利奥.西拉德笑着回答:“阿尔伯特你准备要冲击明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吗?”

  “只是一些思考的片段。”

  爱因斯坦也笑着招呼他们坐下:“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,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,看看这里,人们在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环境里各食其力,谁又能想到,一年之前他们还处于战争当中,我在22年去过华夏,那个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幅难以想像的画面,他们贫穷,但是勤奋,当时我就在想,如果有一个合适的社会制度,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,他们一定不会是这样,现在我看到了,只有社会主义,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,这就是我刚才思考的意义。”

  奥本海默对此没有太大感觉,不过他有自己的理解。

  “在我看来这里的确有他无与伦比的优越性,否则不会那么多美国人争先恐后地到来,阿尔伯特,欧洲陷于战火中的朋友还有很多,他们也需要你的帮助。”

  “比如说呢?”

  “尼尔斯,德国人正在不遗余力地拉拢他,你知道他的个性,肯定不会和法西斯合作,盖世太保也许会采取极端的行动,我们不能失去他。”②

  “小胡子想要他做什么?”

  利奥.西拉德反问道:“你知道链式反应吗?”

  利奥.西拉德所说的“链式反应”源于1939年2月《Nature》杂志上的一篇公报,名为:中子导致的铀的裂体:一种新的核反应,公报的署名者是奥地利裔犹太人女物理学家莉丝.迈特纳和她的外甥,正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奥托.弗里施,他也是奥地利裔犹太人。

  而提出这个构想的人是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奥托.哈恩,他与莉丝.迈特纳是合作者,尽管后者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迫逃离德国来到了中立的瑞典,但双方依然经常通信交流彼此对科学的看法,公报发布之后并未引起过大的反响,因为此时的欧洲陷入了战争的威胁中,不过身在美国的利奥.西拉德等科学家却看出了其中的重大意义,当德国宣布于1940年起禁止捷克斯洛伐克轴矿石的出口贸易时,他们敏锐地感觉到,法西斯德国及其麾下的优秀物理学家们已经在将理论付诸实施,于是,他们决定向美国政府呼吁发展这一理论研究,为了扩大影响需要找一个有分量的科学家领头,经过一致讨论,这个人非爱因斯坦莫属,这时候他们才发现,爱因斯坦已经离开了美国普林斯顿科学研究院,来到了陌生而遥远的远东。

 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发现的意义,或许将意味着一种新式的大威力武器出现在战场上,而如果让法西斯德国首先掌握的话,那将是一种何等深重的灾难!

  爱因斯坦拿着烟斗的手一下子停滞了,这一天,西诺耶湖畔小屋的灯一直亮到了深夜。

  ①节选自许良英等编译:《爱因斯坦文集》第3卷“为什么要社会主义”。

  ②指尼尔斯·亨利克·戴维·玻尔,丹麦物理学家,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,此时正在纳粹的统治下哥本哈根,他的名气虽然避免了纳粹的迫害,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天迟早会到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860bo.com。86文学手机版:https://m.860bo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